創辦人如何準備募資談判?六大關鍵要點拆解
- 席德律師

- 4月1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4月12日

一場好的募資,不只是「把簡報講完」,而是與投資人建立信任、邏輯與共識的過程。談判不只是爭取條件,更是說服對方:「你值得被押注」。
一、Know Your Numbers|用數據説話
投資人不是只聽故事,他們會「掃描」你的數據,確認你是不是在「用事實經營公司」,還是「靠想像支撐估值」。
📌 應該準備的數據清單
歷史財務數字:過去 6–12 個月的營收、毛利率、用戶成長曲線、行銷花費(尤其是 CAC)與客戶 LTV(Customer Lifetime Value)
Burn Rate 與 Runway:目前每月燒錢多少?這輪募資能撐多久?
財務預測模型:未來兩年簡單三表(損益表、現金流量表、資產負債表)及基本假設
Cap Table(股東結構):目前創辦人持股比重、是否有員工選擇權計畫、前輪投資條件等
舉例:
投資人問:「你 CAC 是多少?」,你不能只回答「大概 $100 美金」,你還應該補上:「我們用 $100 獲得一位年貢獻收入 $600 的用戶,回本期 3 個月,因為有 65% 留存率…」
二、Refine Your Pitch Deck|簡報是引導對話的地圖
Pitch Deck 的目的是「引導投資人快速理解你的邏輯與潛力」,而不是讓你逐頁照本宣科。
📌 必備頁面說明
頁面 | 說明 |
問題與痛點 | 明確定義目標用戶 + 他們面臨的痛苦 |
解法與產品 | 展示你的方案是如何具體解決痛點 |
市場分析 | 整體潛在市場、服務可觸及市場和可獲得服務市場TAM / SAM / SOM 清楚區隔,佐以數據佐證 |
商業模式 | 如何賺錢?一次性/訂閱/抽成/平台等 |
競爭者比較 | 圖表式呈現競爭優勢,避免泛泛而談 |
成果驗證(Traction) | 數據或用戶回饋展現市場驗證 |
團隊介紹 | 讓投資人知道你是「可信賴的執行者」 |
募資規劃 | 金額 + 用途分配(產品、行銷、人力等) |
預測與願景 | 未來 2 年的成長路徑與規模化策略 |
Exit 方向 | 若非 IPO,是否已有併購可能性? |
三、Understand Your Valuation|談估值不是喊價,是講邏輯
創辦人常陷入一個盲點:「我們想募 100 萬美金,估值 1,000 萬」,卻無法說出為什麼。
📌 如何談估值
市場比較法(Benchmarking):同產業、同區域、同階段的新創估值落在哪?
交易倍數法(Revenue/EBITDA multiples):預期營收 x 行業倍數,推估估值(如 SaaS 行業常見 5x–10x)
現金流折現法(DCF):雖然早期不常用,但若財務模型扎實仍可參考
價值 vs 水位設計:估值高低不只是數字,而是下一輪投資人進來還有沒有空間
實戰建議
與其談估值,不如談價值創造與時間線:例如,「我們預期用這輪資金完成產品商業化,打開三個城市,創造 2,000 萬年營收,到時有望估值拉升到 2,000 萬美金,讓這輪投資人帳面報酬 2~3 倍。」
四、掌握談判節奏|用對話框架主導節奏
投資人會問很多問題,但不是每題都需要馬上回答,而是導向你要表達的策略重點。
📌 準備技巧
建立「常見問題」庫(FAQ):把歷次問答都整理成清單,事先練習回覆
投資人背景研究:知道他投過誰、他偏好哪種類型團隊,才能投其所好
設計反問(Reverse Pitch):如「我們有幾個選擇策略,不知道您怎麼看現在市場的走向?」
舉例:
投資人:「你覺得你們能跟大平台競爭嗎?」創辦人:「我們的策略不是硬碰,而是打他們短鏈條漏接的區段。這是我們這一年專攻的定位,也是目前留存高的關鍵。」
五、募資規劃要細緻,不要說「我要 100 萬美金」,要說「這 100 萬如何產生 3 倍價值」
📌 募資用途拆解建議
項目 | 百分比範例 |
產品開發 | 35%(功能擴充、後端優化) |
行銷推廣 | 25%(用戶取得、品牌建立) |
人才招募 | 20%(BD、PM、工程師) |
營運與保留資金 | 20%(系統費用、預備金) |
以投資人角度:投資人會想:「你這筆錢燒完後,我們會站在哪裡?是否具備下一輪籌碼?」
六、募資時你不只是一位創辦人,而是 CEO、律師、業務與心理師
談判中你會面對質疑、好奇與挑戰。除了說服,還要「Hold 住場」。
📌 應具備的「角色切換能力」
CEO(掌舵者):講願景、講策略、做決策
財務官:解釋數據、評估估值
律師思維:理解 Term Sheet 條款(如稀釋保護、優先清算權)
品牌推手:展現信念、吸引團隊、贏得信任
結語:募資是創辦人能力的極致總和,也是未來成敗的轉捩點
每一場談判,不只是「談多少錢」,而是在對投資人說明:為什麼我們這個團隊、這個時機點、這個戰略,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報酬與改變。
資本是工具,而創辦人是設計這條價值增長路徑的建築師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