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新創投資評估:投資人如何判斷一間新創值得押注?


在新創圈流傳一句話:「投資,投的是人,不只是點子。」然而,隨著資本市場趨於理性,創投決策早已不是情懷或熱血的產物,而是一種精準判斷與策略眼光的結合。
在新創圈流傳一句話:「投資,投的是人,不只是點子。」然而,隨著資本市場趨於理性,創投決策早已不是情懷或熱血的產物,而是一種精準判斷與策略眼光的結合。

本文整理在參與新創投資最核心的六大評估要素參考指引。


一、Team|團隊:一切的起點,關鍵的賭注

在早期投資中,創辦團隊幾乎就是整間公司的核心價值。特別是在還沒有明確財報、商業成績前,團隊的潛力與互補性是判斷的第一優先。

應特別關注:

  • 是否具備跨域能力(技術 x 商業 x 營運)

  • 是否曾經歷過創業、產業轉型或重大挫敗

  • 有無快速學習與調整能力(coachability)

是否能建立吸引人才的磁場與文化


沒有完美的點子,只有值得信任的團隊。


二、Market|市場:餅有多大,吃得到多少?

產品可以迭代,但選錯市場,後面怎麼努力都難以翻盤。因此評估市場潛力,是創投邏輯的核心。

🔍 TAM / SAM / SOM 是什麼?

這三個層次,是評估市場規模與可取得性的重要架構:

  • TAM(Total Addressable Market)總體可服務市場👉 理論上這個產品若全球化成功,最大市場規模是多少?例:全球健身產業年產值約 3,000 億美元,可視為健身App的 TAM。

  • SAM(Serviceable Available Market)可服務的可取得市場👉 考慮語言、地域、法規等限制後,公司現階段可以打入的市場。例:華語市場、25–40歲女性用戶、都市健身族群,年產值約 50 億美元。

  • SOM(Serviceable Obtainable Market)實際可獲得市場👉 根據當前資源、品牌、行銷能力,實際預期可以拿下多少市佔。例:北台灣三個城市預計取得 3 萬名用戶,年營收預估 3,000 萬台幣。

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,有助於我們判斷:

  • 市場夠不夠大,是否值得風險投資?

  • 初期成長目標是否務實可達?

  • 團隊是否對市場結構有深度理解?


市場越大,試錯空間越寬;市場太小,再優秀也難養成獨角獸。


三、Business Model|商業模式:會賺錢嗎?能放大嗎?

再好的創意也需要商業邏輯支持。特別是當估值逐漸拉高,創投會更關注「單位經濟」 unit economics 是否健康。

📌 關注指標包括:

  • 收入來源清楚嗎?訂閱、抽成、軟體即服務SaaS、B2B、廣告等模式是否穩定?

  • 客戶取得成本(CAC)與終身價值(LTV)是否合理?

  • 是否具備規模經濟、網路效應或用戶黏性?

  • 商模是否能快速複製到其他市場?


商業模式,是從點子走向企業的骨幹架構


四、Product & Traction|產品與驗證:解法對不對?用戶認不認?

產品是解法的具象化,而市場吸引力traction 是市場的回應。真正值得投資的團隊,應該已經在資金進場前,完成初步市場驗證。

常見的初期 traction 包括:

  • MVP 已上線,開始有活躍用戶數據

  • 有穩定的產品使用頻率與留存率

  • 客戶願意付費,甚至口碑擴散

  • 技術是否有專利、演算法優勢或其他壁壘?


市場會說話,數據是最誠實的信任指標


五、Timing|時機:選對時機,事半功倍

有些案子並不是不好,而是出現得太早或太晚。在風口上起飛,會比逆風起跳來得有效率。

📌 評估時機會看:

  • 是否剛好切入趨勢轉折點(如 ESG、AI 應用、Web3.0 等)?

  • 是否受到政策支持或法規鬆綁?

  • 是否為下一波產業升級、消費變化的受益者?


做對的事之外,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,更是關鍵。


六、估值結構與退出可能性

除了前述五大要素,以下也屬於在實務上會同步考慮的項目:

  • 估值是否合理?是否有空間讓下一輪進場?

  • 創辦人持股與股東結構是否健康?

  • 有無合理的 Exit 策略(併購、IPO 或現金流獨立)?


結語:投資的本質,是用資源支持價值創造的路徑設計

新創投資並非下注,而是一場資源、信任與願景的對賭。真正優秀的投資人,不只是資金提供者,而是策略夥伴,是陪著團隊設計出價值創造路徑的共同建構者。這些評估要素不僅是篩選工具,更是與團隊對話、發現潛能的對焦過程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